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026篇
  免费   3215篇
  国内免费   1668篇
电工技术   1579篇
综合类   1603篇
化学工业   425篇
金属工艺   962篇
机械仪表   1309篇
建筑科学   520篇
矿业工程   3388篇
能源动力   373篇
轻工业   142篇
水利工程   99篇
石油天然气   301篇
武器工业   445篇
无线电   3188篇
一般工业技术   1067篇
冶金工业   283篇
原子能技术   51篇
自动化技术   6174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294篇
  2022年   556篇
  2021年   685篇
  2020年   795篇
  2019年   649篇
  2018年   584篇
  2017年   722篇
  2016年   890篇
  2015年   1049篇
  2014年   1448篇
  2013年   1208篇
  2012年   1770篇
  2011年   1669篇
  2010年   1211篇
  2009年   1138篇
  2008年   1151篇
  2007年   1113篇
  2006年   951篇
  2005年   747篇
  2004年   561篇
  2003年   510篇
  2002年   467篇
  2001年   351篇
  2000年   304篇
  1999年   226篇
  1998年   158篇
  1997年   121篇
  1996年   110篇
  1995年   94篇
  1994年   77篇
  1993年   55篇
  1992年   45篇
  1991年   34篇
  1990年   34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7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3篇
  1964年   4篇
  1961年   4篇
  1960年   3篇
  195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Tracking-by-detection (TBD) is a significant framework for visual object tracking. However, current trackers are usually updated online based on random sampling with a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learning-based TBD trackers is limited by the lack of discriminative features, especially when the background is full of semantic distractors. We propose an attention-driven data augmentation method, in which a residual attention mechanism is integrated into the TBD tracking network as supplementary references to identify discriminative image features. A mask generating network is used to simulate changes in target appearances to obtain positive samples, where attention information and image features are combined to identify discriminative features. In addition, we propose a method for mining hard negative samples, which searches for semantic distractors with the response of the attention module. The experiments on the OTB2015, UAV123, and LaSOT benchmarks show that this method achieves competitive performance in terms of accuracy and robustness.  相似文献   
2.
某电力公司变电站用铝合金设备线夹在运行过程发生批次开裂事故,通过宏观观察、断口分析、化学成分分析、力学性能测试、冷冻模拟试验等方法,对设备线夹的开裂原因和开裂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设备线夹焊缝存在焊接缺陷,导致焊缝强度下降;设备线夹接线管底部存在积水空间,寒冷天气下积水结冰,体积膨胀,使焊缝承受设计工况外的负载而过载开裂,造成了线夹开裂。  相似文献   
3.
王鹏  李林  徐建军 《中州煤炭》2020,(9):123-127
在对沁水盆地赵庄矿煤层气开发地质、煤层气生产井资料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区内煤层气直井低产原因,并据此提出了区内地面抽采后续开发方向。研究认为:3号煤层气含量偏低、含气饱和度低、临储比低,致使排采阶段气含量可降幅度低,是其低产的宏观表征;3号煤储层不匹配孔级,较差连通性,即微、小孔为主,中孔次之,大孔不发育,微裂隙连通性差,致使扩散缓慢、影响储层改造和抽采效果,是其低产的微观表征;3号煤层远高于顶底板塑性及相近的水平应力,进一步造成改造缝长受限,泄流面积不足。因此,建议区内后续地面抽采方式应以增大泄流面积开发方式为主。  相似文献   
4.
为准确预测与预防深部开采煤与瓦斯突出,建立了考虑煤层倾角与钻孔倾角的新钻屑量理论计算公式,并分析了煤层倾角和钻孔倾角对钻屑量的影响。以平煤股份有限公司八矿为研究对象,将钻屑量理论计算值与该矿己15-21030风巷现场钻屑量实测值进行对比验证,得出在煤层倾角一定时,钻屑量随钻孔倾角增大呈幂指数递减关系,减小的比率呈“V”形变化趋势,原钻屑量理论值与实测值平均误差为5.5%,在考虑煤层倾角与钻孔倾角情况下的新钻屑量理论值与实测值平均误差为3.9%。  相似文献   
5.
利用工作面高抽巷施工掩护顺槽掘进工作面下向穿层条带预抽钻孔,通过对钻场底板深、浅孔注浆封堵围岩裂隙解决了孔内返水不畅难题;采取了"两堵一注"封孔方式确保封孔严密不漏气;孔内全程下吹水管,实现了单孔、分组、定时吹水工作目标,提高了下向消突钻孔抽采效果,形成了一套高效、快速的下向穿层钻孔消突管理模式,实现了高地压严重突出区域煤层高效消突以及技术经济一体化目标,安全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6.
建立车辆动力学模型,研究车辆在高速避让工况下的路径跟踪控制策略。基于自抗扰控制设计车辆横摆角速度以及道路曲率2种不同的路径跟踪控制器;设计基于车辆偏航位移和偏航角度加权的线性二次最优控制器;对3种控制器控制效果进行仿真验证,分析路径跟踪侧向位移误差、侧向加速度、前轮转向角以及偏航角度变化。越野车实车测试结果表明,路径跟踪控制策略正确。  相似文献   
7.
陈玲  李洁 《计算机仿真》2020,(4):347-351
现阶段所采用的跟踪方法对后继帧视频图像目标跟踪存在跟踪效果不理想、跟踪效率较低等问题。提出基于视觉传达的后继帧视频图像目标跟踪方法。利用图像差分方法获取视频图像运动目标可能出现的区域,并对这个区域视频图像目标进行运动估计,采用形态学方法来降低聚类区域的数量,得到后继帧视频图像目标区域;采用均值漂移法估计后继帧视图像核概率密度,对后继帧视频图像进行分割处理,找出后继帧视频图像目标区域最显著的特征,通过迭代运算找到目标位置,实现目标跟踪。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算法具有较好的后继帧视频图像跟踪效果、并且跟踪效率较高,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This paper presents a novel approach to the localization of moving targets in a complex environment based on the measurement of the perturbations induced by the target presence on an independently‐generated time‐varying electromagnetic field. Field perturbations are measured via a set of sensors deployed over the domain of interest and used to detect and track a possible target by resorting to a particle Bernoulli filter (PBF). To comply with real‐time operation, the PBF works along with a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ANN) model of the environment trained offline via finite elements (FEs). The performance of the proposed algorithm is assessed via simulation experiments.  相似文献   
9.
牟全斌 《中州煤炭》2020,(12):76-80,88
为了提高煤油气共生矿井油型气灾害治理的科学性,以黄陵二矿为例,采用现场测试、钻探取芯、跟踪观测、地质分析等多种方法,研究了采掘工作面煤层底板油型气分布特征、涌出规律和运移机理,并初步探讨了底板油型气体灾害防治措施。结果表明:底板油型气涌出点多位于底板砂岩储层上倾尖灭端和砂岩透镜体附近,呈现不连续区带状分布特征,涌出的油型气主要来自富县组砂岩层,涌出的动力主要为地层流体压力差,底板油型气通过地层中存在大量的断裂和裂缝、微裂缝系统进入采掘空间,采掘扰动是底板油型气异常涌出的工程诱导因素。建议加强油型气综合探查技术、油型气灾害预测预报技术、油型气综合抽采技术和智能化矿井建设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通过定义一个简单的薄煤层模型,在不断增加煤层中垂直裂缝数量的条件下,利用基于分裂节点的有限元数值方法模拟了含有不同条数裂隙煤层的地震反射波场;通过与不含裂缝、各向同性薄煤层反射的多波波场对比分析发现:裂缝的存在会对煤层的反射产生影响,但裂缝密度低时影响微弱,裂缝密度增加到一定程度后会出现类似调谐作用的反射能量干涉加强;裂缝密度进一步升高,对煤层反射的影响主要反映在高频成分的增加,对振幅影响较弱,说明煤层的反射强度主要受薄层的干涉作用影响较大;从理论地震波场分析的角度证明了薄煤层含裂缝的不可忽视性及反演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